□李新勇
作為一名創(chuàng)作者,如果能更加注重跨界合作,將不同藝術形式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,豐富作品的內(nèi)涵和表現(xiàn)形式,必能夠創(chuàng)作出更具深度和高度的作品,讓讀者在閱讀中得到更多的思考和享受。
多年前一次參加全省性的文藝家讀書班,結(jié)束前那天晚上,主辦單位組織參會人員舉行了簡樸而盛大的聯(lián)歡晚會。這是一次“就地取材”的晚會,演員都是參會人員,淮海劇、梆子、昆曲、通劇、錫劇、山歌、柳琴……加上武術、書法、繪畫、朗誦、即興賦詩等等,讓我這個曾在四川生活了二十四年、帶著終生無法洗脫的巴蜀文化,卻又置身江蘇,無時無刻不被江南文化、吳越文化和江海文化濡染的作家大開眼界,靈魂受到巨大的震撼和濃重的洗禮。
說盛大,是出場演出的都是全省這一行當?shù)念I軍人物,不僅在全省甚至在全國提起其名號都是響當當?shù)?,都是些腕兒;所表演的?jié)目絕大部分都曾斬獲過全省或全國大獎,有的雖然沒有獲得過特別耀眼的大獎,卻是非遺,除了現(xiàn)場的傳承人能夠表演或者展示,這世界再也沒有其他人掌握;還有的地方戲,由于流傳范圍極其狹窄,如果沒有這個機會,別的地方的人可能一輩子都不會遇到,更不會知道。
對我來說,從前只是從書上知道,藝術的天空是群星閃耀、繽紛燦爛的。然而,這一次通過親身經(jīng)歷,我終于明白,原來在文學之外,還有那么豐富絢爛的藝術形式。
江蘇是個非常神奇的地方,蘇南、蘇中、蘇北文化源遠流長、各不相同。這種互無交集的差異性,不僅增加江蘇的神秘,而且讓江蘇的藝術天空尤其絢麗多姿。不同文化的碰撞、交融與雜糅,對我的創(chuàng)作無疑是有用的。尤其是這次經(jīng)歷讓我領悟到了“藝術相通”的深刻內(nèi)涵。無論是戲劇、書法、還是舞蹈,甚至武術,只要有文學的影子,就能凸顯出更豐富的內(nèi)涵,也更加精致。
我看到了戲劇表演者們通過肢體語言和表情傳達情感的能力,他們的動作和臺詞都充滿了力量和感染力。這種表達方式與文學作品中的描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,都能夠觸動人心。同時,我也注意到了書法藝術的獨特魅力,每一筆一畫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審美價值。
就是跟文學距離比較遠的舞蹈,作為一種身體語言的藝術形式,也能夠通過舞者的動作和姿態(tài)傳遞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。這種表達方式與文學作品中的描寫和敘述有著相似之處,都能夠引發(fā)讀者的共鳴和思考。
節(jié)目演出與晚宴同步進行,營造出一種伴宴的氛圍。雖然聲音嘈雜,細微之處難以展現(xiàn)風采,高格之處也略顯不足,但這種嘈雜卻無法掩蓋藝術的魅力。如果將這個演出歸之于伴宴演出,真是大錯特錯。在這個喧囂的環(huán)境中,藝術的魔力依然能夠穿透一切,甚至可以說,正是這種嘈雜的背景,使得藝術的魅力得到了特別的彰顯。每當演出到達精彩之處時,全場的藝術家們都會放下手中的酒杯和筷子,紛紛起立歡呼,擊掌喝彩。他們的激情和熱情仿佛點燃了整個大廳,讓每個人都感受到了藝術的力量。
隨著演出的進行,連在大廳里進餐的其他賓客也被吸引過來,他們紛紛擠進這個大廳,想要一睹這場精彩的演出。人群的涌動使得大廳更加熱鬧非凡,充滿了歡聲笑語和雷動的掌聲。在這個略顯嘈雜的大廳中,藝術的光芒照亮了每一個人的心靈,使大家都能感受到藝術帶來的震撼和感動。
在這之前,除了文學門類,我對其他藝術門類的藝術和藝術家?guī)缀跻粺o所知。使我在震撼和感悟之外,深深感到藝術門類與門類間的隔膜和距離。比如前一天同車外出考察的淮劇名家許女士,如果她不登臺表演,我就只知道她的大名,不知道她是國家一級演員,不知道淮海劇,更不知道她竟是淮海劇創(chuàng)始人、著名表演藝術家皮秀英的優(yōu)秀弟子。第一次聽淮海劇,那樣抒情婉轉(zhuǎn),那樣圓潤精致,不乏自然與大氣,加上許女士精湛的技藝,令人嘆為觀止。搞書法的不知道唱昆曲的,唱山歌的不知道搞繪畫的,諸如此類。我相信,其他藝術家的感覺,也會跟我一樣。
是什么阻隔了藝術與藝術之間的相互了解、交流和融合發(fā)展呢?寫《竇娥冤》的關漢卿,除了是個劇作家,難道不也同時懂得音樂、舞蹈?寫《紅樓夢》的曹雪芹,除了是個小說家,能把故事寫得如此精彩,還是個詩人,行文中穿插那么多詩歌都出自曹雪芹之手,他還是個美食家、畫家,既懂得佛教和道教知識,還懂陰陽五行、伏羲八卦等等,《紅樓夢》的“百科全書”的特質(zhì),是由作者曹雪芹“百科全書”的特質(zhì)決定的。而今天,社會分工越來越細、教育培養(yǎng)越來越集中和專業(yè)、文化的差異和隔閡等等眾多因素,造成了牙科醫(yī)生治不了手臂上的擦傷的情況,不同的行當之間森嚴壁壘,隔行如隔山,殺豬的只懂殺豬、割肉的只懂割肉、煮肉的只懂煮肉、炒肉的只懂炒肉……
我們強調(diào)的不是通才,而是深刻認識到所有藝術形式之間的緊密聯(lián)系,它們相互影響、相互滲透,共同構(gòu)成了豐富多彩的藝術世界。
作為一名創(chuàng)作者,如果能更加注重跨界合作,將不同藝術形式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,豐富作品的內(nèi)涵和表現(xiàn)形式,必能夠創(chuàng)作出更具深度和高度的作品,讓讀者在閱讀中得到更多的思考和享受。
聯(lián)歡會即將結(jié)束的時候,從宴會廳出來,合上門,室內(nèi)的喧囂被我關在門內(nèi)。剛才滿滿當當?shù)亩?,突然空曠了許多,清爽了許多。就在這時,我突聽賓館的大廳里傳來鋼琴聲,《泰坦尼克號》主題曲《我心永恒》,纏綿多情、悅耳動聽。循聲前行,很快看見,大廳角落里,一架名貴的鋼琴前面,女琴師手指正在黑鍵白鍵間翻飛??墒钦麄€大廳空蕩蕩的,在我來之前,一個聽眾也沒有。沒有聽眾,她彈給誰聽呢?事實上,她彈奏得那樣好,微妙之處見風采,高格之處顯精妙。一曲結(jié)束后,她又彈奏了一首《濤聲依舊》。我相信,剛才她應該是有聽眾的,至少在大廳里就餐的賓客都算是。可是,為什么都離她而去呢?
音樂是有表情的。甚至所有藝術形式都是有表情的。同樣一首曲子,在不同的演奏者手中,產(chǎn)生不同的效果。演奏者不同的處理,決定了樂曲不同的感染力和魅力。
彈到最后一段的時候,她抬頭看了一次掛鐘。我擔心她也許有班頭,就換了個位置,坐到她看得見的位子上,以證明還有聽眾,她不能隨便離開。可是,她果然有班頭,彈完這曲,她又看了一眼掛鐘,合上琴蓋,收拾好自己的東西,款款離去。
望著她離去的背影,我突然明白,曲子演奏得雖然精妙,但是,如果太過普通老套,不能給人以新的體驗,甚至“公事公辦”,為薪酬而來、為名利而去,給聽眾倒貼鈔票,也無法挽留住遠離的腳步——室內(nèi)與室外,或者喧囂之中有寂寞,或者寂寞之中有喧囂。相較而言,誰更喧囂、誰更寂寞,誰說得清楚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