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謇致力于家鄉(xiāng)南通的保坍事業(yè)并卓有成效,直到現(xiàn)在,張謇當年興修的水利工程仍在造福鄉(xiāng)梓,澤福后人。張謇為何要沿江保坍呢?既有地理環(huán)境的因素,也因清政府的無所作為,更有張謇憂心水患,愛國憂民的拳拳之心。
南通地處長江下游北岸,深受長江河道擺動的影響,到了清代,長江主水道向北擺動的趨勢已經(jīng)十分明顯,江水浩浩蕩蕩,晝夜不停沖蝕南通岸線,沿江堤岸不斷受損,塌陷至江中。再說氣候條件,南通屬于典型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(qū),常年雨熱同期,尤其是夏季雨水格外充沛,歷史上曾多次發(fā)生由于不能及時排泄滂沱暴雨而致水位猛升,地面積水與內(nèi)河水連成一片,造成人員傷亡、牲畜淹斃、器物漂流、農(nóng)作物顆粒無收的嚴重災情。
自光緒元年(1875年)起二十多年間,長江下游水流依舊持續(xù)沖刷北岸,日夜潮汐作用,加上盛行于夏季的東南季風持續(xù)作用,造成沿江土地田畝坍削日益嚴重。面對肆虐的江潮和淹沒的田畝,時人慨嘆黎民百姓生活之艱難,擔心普通百姓生活無以為繼,驚呼潮災“直接損失之財產(chǎn)已有數(shù)百元圓之多,其人民遷徙之所費、廬舍漂流之所耗又更數(shù)十萬圓”。盡管地方百姓不斷向地方政府求救,但清末的地方政府無力出資修筑堤岸,僅僅只作口頭表示,無助于社會的救民護堤事業(yè)的發(fā)展。
光緒三十三年(1907年),與南通隔江相望的江??h因為要沙田速成,在長江邊筑了兩條壩,結果引致江流變遷,洶涌的江濤直逼北面南通江岸,造成坍江危險驟然大增。張謇十分憤怒,上書政府要求拆去江常所筑江壩。在《為段山夾灘地事致人書》中,張謇指出:“坍江之側,無鄙人一毫私產(chǎn),與害我人爭者,為地方而爭,漲灘之中,無鄙人一毫私領,非法不可領,為個人人格而不領,所謂人格者,不欲以義始以利終也?!睆堝离m情真意切,但政府虛與委蛇,結果不了了之。1908年,面對南通地區(qū)的水災和江岸坍削日益嚴重的現(xiàn)實,張謇斥私資三千余銀元用于聘請專家來南通勘察水勢,商議對策。為了家鄉(xiāng)長遠的生存利益,為了不辜負家鄉(xiāng)人士的信任和期待,在1911年4月張謇決定成立通州保坍會,主持長江護堤計劃。通州保坍會的辦會宗旨是“聯(lián)合各法團,保全江坍,以保州城”,特別強調(diào)要聯(lián)合南通地方自治中法團和公所組織。南通的社會力量聚攏在張謇周圍,共同圍繞著“保坍救民”這一目標而竭盡全力。
1911年8月,長江沿岸再次遭遇嚴重的風潮災害,造成沿江堤岸大面積坍削,甚至部分江岸岸基徑直陷入江中。由于水情事發(fā)突然,地方百姓沒有能夠及時逃離險境,淹沒人口、田廬無數(shù),從南通城外望去,郊野已是荒蕪之地。張謇曾函告盛宣懷,在描述此次潮災的情況時講,此次水災“淹斃人口,漂沒田廬,種種災情,慘不忍述”。為了有效發(fā)揮通州保坍會的救濟功能,張謇當即聯(lián)合其兄長張詧,廣泛邀請地方名流,包括孫寶書、劉桂馨、費師洪等人,創(chuàng)辦通州潮災救濟會,試圖籌集災賑,救廣大生民于水火之中。1912 年2月,通州保坍會因辛亥革命所爆發(fā)的戰(zhàn)事無法繼續(xù)工作,面對日趨嚴重的江岸問題,同年4月,張謇下定決心重新組建保坍會。新組織的南通保坍會以張詧為會長,陳琛為保坍會副會長,并“以籌劃保全南通之沿江坍岸”為宗旨,分設文牘、工程、材料、收支、庶務等職事股。南通前后兩屆保坍會之所以重要,在于它成功地整合了南通紳商兩界的社會力量,將各方力量成功聚攏在保護堤岸的目標下;相比較早期的通州保坍會側重以觀測和施救為工作重點,南通保坍會則更加明確了以修筑保坍工程為辦會目標,致力于籌建保坍工程。張謇的保坍事業(yè)便從南通保坍會的精心籌劃開始。(作者單位:南通市檔案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