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須平
暑假過去,我錯峰來了趟四川成都天府旅游。其中黃龍風(fēng)景區(qū)給我印象最深,這里不僅景色很美,而且山民淳樸,特別是途中偶遇的一個挑山工,給予我的感動和力量,至今念念不忘。
記得天府之游的第一站黃龍,雖然下著小雨,但黃龍風(fēng)景區(qū)云霧繚繞,碧水傾瀉,風(fēng)采迷人,上下棧道游人如織。在登上位于3552米的黃龍風(fēng)景絕佳處黃龍溝欣賞美景后,輕微的高原反應(yīng)和雙腿酸痛一時讓我疲憊不堪。休息片刻,強(qiáng)忍著緩緩逐級而下。
下山?jīng)]走多遠(yuǎn),身后傳來急促有力的腳步聲,我下意識地回頭,看到一名汗流滿面的老人身背覆蓋雨衣的大包裹急匆匆下山,腳步很快,大家都不約而同地給他讓道。驀地,我對這個老人產(chǎn)生了興趣,在與我擦身而過之時,我有意湊上去與他搭訕,不知哪來的力量,忘了疲勞緊跟上他的步子,邊走邊問。首先我十分好奇地問他“背上的包裹是什么”“有多重”,原來他背的是山頂?shù)睦?,包括游客留下的殘羹剩飯等,約有105公斤。聽后我情不自禁地豎起大拇指連連點贊。趁他靠在自己隨身的一個木架上小憩之際,我便主動與他攀談起來,對他的身世也就略知一二。
這位唐姓老人已滿60歲,是地道的羌族藏民,祖祖輩輩以放牧為生。為響應(yīng)國家“保護(hù)生態(tài),還綠于民”號召,放棄養(yǎng)牛,從事“挑山工”才滿兩年。
他也問我從哪里來?我回答:“江蘇南通,知道這個地方嗎?”他笑著搖搖頭,告訴我他還沒走出過大山呢。說完兩眼放射出熱切期盼的光芒。他還告訴我,像這樣每天往返一次,大清早背礦泉水等物資上山,下午就是背垃圾下山,需要十多個小時,如此日復(fù)一日。我還問了他的收入情況,一來一回150元,他似乎挺滿意的。我請求他合個影,他欣然同意,但要求看照片。當(dāng)他看到自己的形象時,會心地抿嘴笑了笑。
小憩和交流就這樣匆匆結(jié)束了,他又邁開有力的腳步趕路下山。我實在跟不上,只能目送著他的背影漸漸消失在人流中,可敬慕和感嘆之情卻油然而生:為了綠水青山,為了發(fā)展旅游,有多少像他這樣的普通人在默默工作著!